孙策麾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江东才俊,人才济济。 他军中猛将如云,且皆才干不菲。太史慈首战不克,亦完全未影响到其他将校的高昂战意。 在太史慈之后,周泰、朱桓、凌操等将都先后率军渡江攻城。 尤其周泰所部,甲具精良,全军都穿戴重装玄甲,猛攻一日,士卒不畏矢石,硬是用凿子和长刀在土堡上砍开了一道两丈长的缺口,先锋已经杀入了土堡当中。悍勇的让会稽守军望之即心生胆怯。 当此危难之时,虞翻亲自奋励,率军支援而来,与周泰所部激烈争夺城墙。杀的天地无光,日月失色。横七竖八的尸骸堆满了土堡缺口,而鲜血更是从城墙上蔓延下来,汇聚成溪。 整个土堡的北墙都被打成了一片鬼蜮,大量的尸体散落,夯土都变得湿漉漉的,血液浸透了每一寸土地,颜色纯粹而重磅,既黑暗又鲜红。 激烈的战事持续了一天一夜。直到会稽豪强周昕率部增援而至,从侧翼发起了猛攻,被夹击的周泰所部才不得不含愤退出战场。 而孙策的大宝贝虞翻,几乎被周泰所部阵斩于战场之上。为了挡住这些雄壮甲士,他身先士卒,身披数创,又中三箭,完全靠着意志才坚持到了这些如钢墙铁壁一般的甲士缓缓退兵。 将士们虽然数战不克,但几位统兵的将校都已经达成了共识,欲攻破敌军这严密的防线,必须先攻下一座屯堡,最好是敌军边缘地带的屯堡,让敌军支援不及。 将士们奋战了十余日,孙策自然也没有闲着。拿下一处屯堡已经成为军中共识,孙策在军事之外也在想方设法,有所突破。 孙氏可是在江东非常有影响力的大族,孙策攻打会稽除了军事征伐,必然要用到孙氏在江东的影响力。 以声望而佐攻战,可以说是在汉末最有效的战略了。 一位出身江东的诸侯,就是能够获得更大的影响力,从而在乡党、宗亲相助下打赢其他诸侯。 而可以说,孙策刚在这里顿兵不久,他的宗亲、乡党就急忙赶来了。 孙氏开拓江东,若有不顺,一旦倾覆,最受牵连的就是孙氏的这些个宗亲和乡党们。 每天孙策都得在营中接见一批这些从富春县赶来相助的豪杰,直到几天后,孙策的叔父孙静干脆带着这些宗亲、部曲数百人全部来到了营中助战。 对这位叔父,孙策其实是很有好感的。 这可不是朱允炆的那位四叔,完全没有虎视眈眈的野心。 从孙坚初举事开始,孙静就纠合宗亲、乡党数百人,前去相助,富春县不少豪杰都依附于他。 孙坚死后,他更没有虎视眈眈的夺权,欺凌孙坚的孤儿寡母。而是率部返回了家乡,照顾坟墓宗族。 历史上孙策打算对他授以重任,他也推辞掉,求留镇守宗族。 直到孙策去世,孙权位置不稳,他才出仕相助,帮忙稳固江东。但局势稳固了之后,还是没什么野心,最后终老于家乡。 所以陈寿在《三国志》里对他也是评价极高,夫亲亲恩义,古今之常。宗子维城,诗人所称。况此诸孙,或赞兴初基,或镇据边陲,克堪厥任,不忝其荣者乎! 孙策跟刘备比的一个优势就是,他的势力就在自己家乡,所以能得到大量宗亲的帮助。 所以对孙静的前来助战,孙策还是极为重视的,待他进入军营之后,亲自请其上座,与其交谈军情。 而孙静也是不负孙策厚望,在了解了战场形势之后仅数日,便主动找到孙策汇禀,说道:“伯符,我已经找到了能够让大军顺利渡江之处。” 骤闻孙静之言,孙策其实是略有诧异的。 大军顿兵此地也已经有十几日了,这么多名将谋士,一直找不到突破之法,只能用正兵攻之。 自己这叔父,才到几天就找到了能够让大军都顺利渡江的方法? 就算他是本地豪杰,了解地利,也不应该有这么显著的效果吧? 论地利了解,大军屯于此地早就将附近几十里的地理形势摸得一清二楚了。什么地方适合渡河,什么地方有敌军重兵把守,将士们可谓了然于胸。 而孙静才过来几天,这些形势恐怕都没能了解清楚吧? 但孙策虽然怀疑,还是耐心的问道:“叔父打算在何处渡江?” 孙静说道:“王负阻城守,难可卒拔。于此地南去数十里,有一处查浦渡口,可从彼据其内,绕路其后,可出其不意,攻敌不备。” 浦是形意字,即河流汇入大江的入江口,也就是一条可以通舟楫的水道。能够方便大规模的运输军队。 所以不用多说,这里就是军事重地。 孙策说道:“我营中将士早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