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腹地。那能够用来进攻会稽郡的部队就只剩下了寥寥九千余人,已经不满万。 但这九千余人也不是全部都能够投入作战的。 这次南征,孙策没有动员徭役。物资运输主要靠钱塘的存粮供应。跨过钱塘县的钱塘江,南面就是会稽。 以军中的锱车三千多辆,保证后勤补给也足够了。 所以除去护卫、运送锱车的士卒,除去医护、伙夫等等,孙策能够用来作战的主力也就五千余人。 除非王朗主动出来打一场决战,那孙策可以集结出七八千人的部队。 但显然王朗不会猖獗到会想着跟孙策打一场野外决战。 而如果王朗负阻城守,那孙策想要分兵的话,军队规模就更捉襟见肘了,分兵的部队可能只有两三千人。 这局面让孙策有些感慨,果然以多为胜,永远是兵法正道!要打赢战事,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部队多多益善。 因此,高承、邵卓对孙策的意义就更加非凡,他俩的募兵,直接影响了孙策的实力规模。 其实即便是眼下,孙策的部队规模也不小了。 仅主力就有各个校尉部和北府军共一万五千七百余人,此外还有三万余军屯的屯卒。 而高承、邵卓和潘璋等人还在继续募兵。 以吴郡一个郡,养这么多部队,已经很显乱世氛围。 能动用的部队变少,还是因为疆域扩大,稀释了他的实力。而丹阳促得数日,还来不及提供多少实力。 所以将高承派到丹阳募兵之后,孙策就直接挥师进驻钱塘,既为了勘察敌情,也是为了想办法汇聚一下豪杰。 没错,汇聚豪杰。 孙策当此之时,亦可谓是大势已成,人心所归。他在江东,就跟曹操在兖州刚起兵时拿的是同一个剧本。 不断有英雄豪杰,率部投奔。亦有豪强大族,坚信能安江东者,必孙郎一人。 而得益于朱桓这位迷弟当初疯狂的吹捧,整个江东都流传着孙策“有英雄之器,必能总御皇机,吞江淮而亡诸侯,鞭挞宇内,威振四海。” 要知道朱桓那也是因仗义疏财而闻名州郡的豪侠,他直接纳头臣服,使得江东很多豪杰也纷纷效仿。 毕竟绝大部分的豪杰懂个锤子的天下大势。 一位盘踞吴郡的诸侯和一位盘踞会稽的诸侯,有什么区别? 这个问题是纵横乡里的豪杰能够搞清楚的? 但那么多人都说孙郎有英雄之器,能安天下者,必斯人也。却从未有人说过王朗能扫灭群雄,安定天下。 那豪杰们自然觉得投效孙郎貌似才更有前途。 不过也并非所有豪杰都是这般粗犷的猛将,也有很多豪杰颇具眼光,且才干不菲。 比如曹操麾下的李家军,吕布率军进攻乘氏时,就被李氏豪杰李乾所拒。李氏就是坚定的认为曹操才是乱世之英雄,李家三代人,一直到李典都统领宗族部曲万余人一直忠心耿耿的为曹操效力。 而孙策也终于在驻军钱塘之后,迎来了这种豪杰的投奔。 虽然宗族部曲可能没有李氏这么多,一万三千余口。 但影响力,却绝对远超李典。 因为来者的身份十分特殊,地位十分尊崇! 如果不算朱治的话,那他是绝对意义上,主动投靠孙策的豪杰中,地位最高的一位了。朱治毕竟特殊,早在孙策还在淮南时,他就已经劝孙策到江东自立了。 孙策大军还没开始进攻吴郡,他就已经击溃了吴郡太守,几乎算是与孙策合作了。只是他主动退而居下,愿意以孙氏故吏的身份辅佐孙策,建立江东基业。 而这位新投豪强,则是绝对意义上的投效,举兵归附! 举兵归附,而非率部投奔,也就是他部下是有真真正正的军队的。 而如今还能在江东统帅军队的,除了孙策、王朗,就只剩下了会稽都尉。 没错,投奔孙策的正是会稽郡东部都尉全柔。孙权称车骑将军时的车骑将军府长史。 全柔历史声名不多,却能率先升任到车骑将军府长史,可以说主要功绩和资历就是他的这次果断举兵归附,使他的功劳和地位一举超越了绝大部分的东吴将校。 哪怕蒋钦、黄盖、凌操等人征战多年,地位上也一直没办法超越他。 因为他的这次投靠时机选择实在是太完美了。 孙策、王朗正引军对峙,胜负将决定整个江东的归属。 就在这个关键之时,会稽郡最位高权重的都尉,统领大量郡兵的军事主官,东部都尉全柔竟然举兵先附,而且是率军三千余人进入吴郡境内归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