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诸夏非常有名的律法了,也就是著名的私藏甲胄罪。其中还有一些细化,比如违禁兵器长槊、重戟、傍牌、旗纛之类的,皆禁止私藏。当然刀剑长弓之类的不算在其中。 孙策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这条律法施行的可行性。历朝历代,只要秩序稳定,应该都能收上来这些违禁物品。 但孙策还在思考,朱治却主动话锋一转,说道:“但我以为,此项法令之施行,收吴郡之兵,关键不在于收上来多少违禁兵器,而在于便利民生。所以能收上多少兵刃反而不足为道。” 孙策讶异的一挑眉,收吴郡之兵,却不在意收上来多少兵刃? “朱公此言何解?” 朱治从容自信的说道:“我闻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仅得其下。郡府下令,要收全郡之兵,豪杰必不舍得轻易上交如此多精金良铁,此乃人之常情。” “为寻逃避之法,豪杰必将兵刃熔铸,制成器械。如此多器械,岂不便利于民生,提高生产?” “可若官府要求豪强铸剑为犁,怕是他们必有推阻,隐匿兵刃。” 孙策大笑,好吧,你是懂谈判的。 的确,如朱治所言。豪强、大族最是会对抗官府制度。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常态。 可是朱治这一波属于是我预判了你的预判! 他名义上推行的是“收吴郡之兵”这个政策。 官府政令一旦下达,豪强们自然是要针对这方面的政策进行反抗,扭曲。 可殊不知,他们对抗的手段正是朱治所期待的。他是借收吴郡之兵为名,行改善民生之实。 他不在意豪强们是否把兵刃上交给郡县,他期待的就是豪强们把这些精金良铁给主动熔炼了,铸成农具。 到时候豪强部曲千人,手中剑戟皆换成了耒耜,甲胄皆铸成了耕犁,吴郡生产如何能不有所提升? 当然,这条律法也是要严格执行的。这能保证吴郡的豪强再也不能武装大量部曲。使同样拥有庄园的大汉豪强,逐渐转变成为大宋的庄园员外们。 孙策随即回道:“既然朱公已有完善之法,那就按照朱公所言推行,由郡府下令,告谕百姓,收诸违禁兵器。” 朱治立即拱手,说道:“老夫这就派督邮巡视郡县南北,督察各县长吏及豪杰收缴诸违禁兵器。” 孙策颇感兴趣的问道:“督邮?朱公打算以何人为督邮?” 督邮可是一个权力很重的职位,他位轻权重,掌传达教令,督察属吏,案验刑狱,检核非法等。 更形象的说,他也是位轻权重,与刺史相似。区别只在于各州刺史由皇帝任命,而督邮则由郡守任命。所以这些府吏也会直接称呼太守为主君、府君。 不要觉得刘备抽了督邮百余鞭,就觉得这个职位似乎不足为道。 另一个典故,方才真正的展现了督邮的威权尊贵。 后世都知晓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这个典故的形成正是由于督邮,当时陶渊明担任彭泽令,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陶渊明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可以说孙策、朱治在吴县不出,这两位督邮就最能代表他们的意志,威压各县长吏、豪杰。 此二人能否任事,将直接决定这项解散豪杰兵权的政令能否顺利施行。 这应该是孙策与吴郡豪杰们的第一次整体交锋,而这两名督邮正是他最锋利的利剑。 朱治说道:“我打算任命徐奕为北部督邮,带属吏驾车巡视郡北。任命吕岱为南部都尉,率兵震慑豪杰。” “善。”孙策笑着说道:“如今亦看出我吴郡治内人才济济了!所用文武,无不是当世人杰。” 讲道理,吴郡现在这一个郡内的人才,多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尤其北方士人南下,使这里遍地贤士,十邑之内,必有秀奇。 仅这些人才,就不止能支起一个势力的骨架了,甚至能够丰满其羽翼。 讲道理北方的刘备、吕布之流,武将还能勉强跟孙策一比。可若是文臣,他们哪怕号为州牧,也没法跟孙策这一郡相比。 孙策与朱治作出决断之后,两名督邮次日便驾车开始巡视各县,宣示郡府之令,更亲自督察各户豪强上缴违禁兵器。 仅用了三日,他们便分别在吴县、邮拳两县收缴上来数千件矛、戈、戟、铍、铩等。 还有旗帜数十面、强弩三十余张! 尤其后面这些物品,那是怎么看都属于绝对违禁了。哪个正经人家会在家里藏几十面旌旗?你是要随时准备揭竿而起,拉起来一支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