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均田结束,后面发生的事情,就算后世普通人也能倒背如流了。 可中原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可以给诸夏民族一次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国家大乱,兵戈四起,王朝进入更迭,重新洗牌,经济秩序被打破,可以重新设计经济制度。 这时候该怎么选?封建王朝的帝王将相怎么选还不好说,但这要是个普通穿越者,绝对已经开始大喊大叫:平均授田,禁止土地交易,精耕细作! 孙策叹了口气,自己要发展江南,任重而道远啊,怎么打破很多人,尤其是普通小农的观念,绝对是重中之重。 他凝重的问道:“征募徭役可还顺利?一共征募了多少百姓?” 顾雍立即回道:“征募过程倒还顺利,之所以渠堰选在东陵乡就是因为本乡三老极力促成此事,说动本乡大户朱氏。朱氏宗族子弟千人,皆主动参与,要将自家良田造成水田,并行善举,许诺帮百姓将沟渠沿途的土地亦修建水田。三老、里正等遂顺利募有数百户人家,挖通沟渠。” 孙策眉头一挑:“这朱氏倒是会借机刷名声。明明是他们想召集百姓帮他们修沟渠,却说是帮沿途百姓修水利。没有沿途百姓,他们这沟渠不还是得修?” 顾雍笑着点头,说道:“的确如此,不过不论如何,朱氏这次都要收乡里之盛赞了,东陵乡百姓必然会传其仁义之名。若将来水田丰收,朱氏更可能名扬郡县。” 很显然这种会在乡里刷仁义之名的大族不会是普通人家。 孙策问道:“是校尉朱桓宗族?” “将军慧眼如炬。” 朱氏果然不愧是吴郡大族啊,宗族子弟居然有上千人。 这个规模恐怕足够凑成两三个里了。 再加上部曲,人数接近两千人。可以说笼络了朱氏,就等于笼络了整个东陵乡的民心。 而整个吴县也就十个乡,算上新设的昆山乡也才十一个乡。 这个大族里面,孙策记得朱桓还有个非常有才华的弟弟朱据,不过朱桓才刚弱冠,朱据应该还年幼。 孙策说道:“若是朱氏的话,朱桓轻财仗义,说不定还真不是为了名声,只单纯想帮沿途百姓修建水田。稍后派人从府库里面取骏马一匹,布帛一千匹,钱十万赐给朱桓,以嘉其忠义。” 嘉奖这么丰厚的一个原因就是,朱桓他不在意钱财,得到俸禄、赏赐就分给族人和部曲了。 事实上等于孙策不方便直接赏赐朱氏,却间接将财富赐给了朱氏子弟。 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孙策发现按顾雍所说的这种募役方法,其实没有消耗多少人力! 有本地大族支持,不仅他的政令得到贯彻,且消耗极小,主要的成本都由朱氏承担了。 所以孙策接着说道:“依我所见,水利负担极轻,似乎并不耽误我们再兴一项土木。” 何夔郑重的说道:“故平定乱世乃重中之重,只要兵戈平息,民生财力未用于军事,而是用于垦殖发展,堪用之众矣。” 孙策点头,这是至理名言。 社会的财富就那么多,用于军事征伐,那就民生凋敝。 就像朱氏这上千子弟、部曲,若是在战乱之下,就只能成为朱桓部队,跟随他到处征伐。又怎么会有上千人在这里兴修水利,发展生产。 孙策见过一条黑白影像,记录的是民国时期一位北大教授,一家十口人进餐的全过程。 北大教授,这绝对是中产以上的阶层了。但桌面上四菜一饭,全是最普通的咸菜,唯一一个热菜是炒萝卜丝,没有一点荤腥。 主食也不是白米饭,而是粗粮窝窝头。仅有的一枚鸡蛋,本应由年长的父母分吃,但这枚分开的鸡蛋却都给了最小的孙子,后来这位小孙子成为开国之后一代著名演员。 不论如何这顿饭都算是寒酸了。 要知道,在大明就已经实现了白米饭自由。而隋唐就已经有了朱门酒肉臭的说法。 战乱对民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普通人的想象。 大量资源投入到军事中,会导致民生异常凋敝。 后世人对古代粮食不足的印象,多是诞生于战乱时代。也就是一个王朝特定的十几年甚至几年当中。 但在承平岁月的其他两百多年里,中产之家绝不至于连一点肉食都吃不到。 而何夔也是相同的见解,说道:“将军若想再兴一处土木,则无论如何军事征伐都需暂止。但即便如此,若同时建道路,修城邑亦负担极重,最好是只选一处重点推行。或者将军允许上万军队参与兴修土木。” “绝无可能!军队绝不会参与力役,组织生产。”孙策想都不想就直接拒绝。 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