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下来。然后又非常倚重工商,工商税在最高峰时期,占了国家税赋七成。 这要是套用到吴县,刚烈桀骜的豪强们会直接举兵叛乱,联合起来将孙策赶出江东。至不济也是直接断绝交易,各自在坞堡里封闭生产,武装抗拒征税。 对于孙策的这个规划方略,顾雍大概能够看清,他缓缓点头,说道:“小吏年俸不过百石,按汉室之法,阙名十五税一,实则十税五六。养一名田曹小吏,只要他能多清点出豪强隐匿的二十亩良田即可。而只要有一名小吏廉洁奉公,彻查出一户豪强隐匿,所获良田便不下数百亩甚至上千亩。足够支付整个田曹有司。” 当然这么算是比较粗略的,不论是亩产还是税收都是取得最大值。 但有一点顾雍说得绝不需要质疑,只要有一位小吏查出了豪强隐匿的田籍,良田千亩是能够养至少十户家庭的。 而且这十户,都是那种家有百亩良田的小地主,属于富庶的豪强、府兵之家。六郡良家子,三河骑士也不过是这种水准而已。 有这些财富,养一个田曹几十名小吏,绝不在话下。 孙策还是坚信一个观念,那就是财富是创造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崇祯皇帝要是能有这个观点,多设一个针对东南富商的专业税收机构,少裁一个西北邮驿体系。大明也不至于崩的那么快。 只要能对东南富庶之家多征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的赋税,就能多养难以计数的官僚和军队。 孙策治所就在东南,所以势必能对东南进行更强力的掌控,自然要针对豪强建立起完善的征税体系。 土地是这方面的重中之重。 顾雍对这方面介绍道:“如今上报的土地总数是四十一万六千三百亩,等核验完全县,清查隐匿之后,大概会有半成至一成的差距,不会相差太大。” 吴县是个大县,人口接近两万户,算上将士极其家眷更是超过了三万户。 但这个土地开发程度就极其不足了,哪怕按现在的户数算,也就是一户二十亩左右。 一户二十亩,简直是赤贫。平均每个人才三四亩地。 土地要轮休,还要耕种其他作物,更重要的是还要交各种苛捐杂税。一个人能够留下一两亩地的粮食就算是丰田了。 一两亩地的粮食用度一年,就别想添置衣物之类的了。能饱腹就不错了。 在北方一亩地三石粮食,总共才八十斤。所以饿殍遍野是常态。 只有吴县土地丰稔,亩产接近十石,百姓才能有一年两百斤左右的粮食储量。 但这还是平均! 孙策跟马云平均还有五百亿零五百的身价呢。 而顾雍也谈及了这个问题:“土地并非皆在百姓手中,大概分为三份,其中四成在豪强手中,三成在官府手中,还有约两成在百姓手中。” “随着将军稳定吴县局势,恢复生产,客家与百姓争地,豪强与官府争地,豪强与客家纷争每日情况愈烈,如烈火烹油。” 孙策眉头一拧:“怎么回事?说一下详情。”怎么会随着他稳定了吴县,反而局势愈演愈烈了呢? 顾雍乃详细的解释道:“这主要是因为官田之故。” “将军趋兵东征之初,百姓闻孙郎至,皆失魂魄;将军于曲阿大败刘牧之际,更是长吏委城郭,窜伏山草。直至将军麾下开拔至吴县,军士奉令,不敢虏略,鸡犬菜茹,一无所犯,民乃大悦。” “在百姓悦服之前,有大量豪强、乡党、男女携家带口,逃亡南下。” “其弃置田宅,郡府、县衙自然不能将之荒置,乃收为官田,租给贫穷百姓及流亡客家。” 官田来源,这个很简单。 倒是客家这个名字让孙策颇为关注。 客家这个称呼原来在如今就有了吗? 他倒是知道大宋将有田产的户籍称为主户,没有田产的称为客户。并且对客户免征不少赋税。 没想到在江东也要面临客户和主家之争。 孙策问道:“这些流亡来的百姓主要是来自何方?为何会有如此激烈的斗争。” 顾雍立即说道:“大概分为两类,其一便是江淮豪杰。袁术不立德政,以抄掠为资。他麾下军队不仅仅劫掠百姓,更着重抄掠豪强庄园。江淮百姓或纷纷上山,结寨自保。或纷纷南渡,进入江东。这些人皆挈党连群,以宗族为部落,一旦安置下来,即便官府、族长亦无法让他们全族离去。” “吴县此前南逃的豪强听闻吴县安稳,返乡后便与其激烈争夺土地,又常常闹至官府,纷争最为激烈。” 原来如此,孙策点了点头。 关于这一点,孙策前世也有所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