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袁绍一死,汉室孤悬于关中,数万之兵,能挡得住孙策近二十万大军?
到时候这个偏鄙政权,恐怕将不战而请降。
最多两三年,玉玺就会再次回到孙策手上。
可袁绍的态度就显然不同于孙策,这可是他最眼热的东西,也是最能帮助他走上尊位的福瑞。
对沮授所言,袁绍怒不可遏,问道:“监军之言,难道是孤无才无德?”
“孤数用汝言,却接连损兵折将,数败于曹操。”
“孤摒弃众议,亲自用兵,方破曹操于河南,与孙将军会师于陈留,共狩于兖州。”
“故而凡我同盟,方乃皆践誓于宇内。岂会同汝一般,朝令夕改,反复无常?”
“沮授败坏盟心,挑拨是非,险使忠义丧气,盟约破裂。来人,夺去沮授监军之位,将其收监下狱,以待有司审其罪!”
沮授只感觉心灰意冷,袁公果然如田丰所言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以至于社稷倾覆,非不幸也,实命也!
被几名士兵压住,沮授最后说道:“袁公,昔项羽背范增之谋,以丧其王业;今将军不能用忠谋,而信敌说客纵横之言,霸业何兴啊?岂不忧宗庙为墟!”
袁绍看向诸葛瑾,说道:“诸葛卿且回去转告孙将军,若其支持我取汉而代之,故必封其为吴王也!”
很显然,随着袁绍威望大增,扫平四方,袁绍也犯了跟他兄弟袁术一样骄狂自大的毛病,料孙策必与己同!
但这很显然只是孙策的骄兵之计,其谦词美誉,盛赞其功,而深自谦抑,为尽忠自托之意。
孙策又不是孙权,会在意一个什么大魏吴王。
袁绍若真称帝,孙策就算不紧接着称帝,也会立即发布讨袁绍檄文,指责其,五世相承,为汉宰辅,荣宠之盛,莫与为比。然其却不能辅汉而兴之,妄自称帝,实有负天下之望!
十几万大军立即就会开赴进河北,犁庭扫穴,一举荡清袁氏。
诸侯之间的承诺若是可信,就不会产生纵横家这个学派了!
况且孙策只是让诸葛瑾把玉玺送给他袁绍,可从未承诺会向他袁绍屈膝称臣。
他所思所想,只是被野心蒙蔽,导致的一厢情愿。
人都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想信的事情。
他以为孙策把玉玺给他,就是孙策自认无才,不配居九五之位。是认可他袁绍实力更强,为天下之霸主。
这一刻,根本不会想,孙策是彻彻底底的轻蔑他。
他还在想自己鞭笞河朔,猛将厉于雕鹗,谋臣盛于云雨,北有劲弓胡马,地方二千里,众数十万,可谓威矣。
诸葛瑾的舌灿莲不弱于楚汉之争时的郦食其,以一己口舌之力,改变了天下之时局。
他的拜访袁绍可谓大获成功,袁绍及时下令大军解围黄县,河北十万士众皆退回了济水以北,袁孙两家以济水划界,西起酸枣,东至泗水,在这两河交界以北的郡县皆归袁绍。
如此划界,显然是无法平河北士众之心的,河北兴十万大军,拼死力战,方击破曹军主力,结果河北只占了半个兖州。
而孙策掩其虚,一路长驱直入,只敌曹操弱旅,却得了一整个富庶的豫州和半个兖州?尤其兖州最富庶的陈留郡,十之七八都划到了江东治下!
这个结果必然使得袁绍无法平河北文武之众怒。
所以江东对外宣称,为了弥补河北疆域上的损失,使联盟得利公正,故而江东将传国玉玺典与袁绍。
甚至干脆没有提,袁绍是天命所归,江东会支持袁绍之类的事情。
显然诸葛瑾所言的那一切,都只限于他跟袁绍两人的密谈。至少孙策本人,以及江东整个势力,从未有人正面承认过会支持袁绍称帝之事!
随着袁绍、孙策两家的罢兵,天下却没有因此而和平下来,相反各处都掀起了更大的战火。
首先就是孙策,由于没了袁绍的外部压力,他得以将精锐从前方对峙,转为了对后方的平叛!
在袁、孙两军对垒期间,凡是叛逆的豪杰、义师、群盗都被铁血肃清。
周瑜、吕蒙、张辽、张飞、徐晃、甘宁、程普、朱桓等名将率领了数万精锐步骑,对所有叛逆展开了无情的镇压。
贼首一个不留,无一不被擒拿,明正典刑,悬首城墙三日。
袁绍的议和,无疑是将这些义从给无情抛弃了。
孙策的大举屠戮,使得兖、豫大震,因此而死者多达百余人!
这可不是曹操屠杀的那些普通百姓,全是郡县的豪猾、强梁之辈。
这些人往日里聚众数百上千,在地方作威作福,名动州郡。
一朝被屠戮,顿时使得中原大震,豪强之辈再不敢妄思叛乱之事。
而除了诛杀贼首百余人之外,为了削弱这些地方大族的影响力,孙策下令强迁叛逆者宗族到吴兴、会稽、荆南等地充实边地,又迁汝南、颍川大族往丹阳、吴郡等地。
这是强势王朝都会做的事情,比如西晋一统三国,就强迁蜀中大族和吴地大族往中原各地。
由于袁绍的退兵,这些州郡的豪强大族根本无法对抗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