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特河防线。
作为东非打造时间最长,最为坚固的防线,自开战以来,已经顶住了十几次布尔人和英军的进攻。
实际上东非的费特河防线,用来应对布尔人有一种“杀鸡焉用牛刀”的感觉,就好像马其顿防线不是用来抵抗德国,而是比利时一样。
默尔克已经开始亲自指挥这次费特河战役,准备结束持续长达三个月之久的被动防御。
“今天晚上十二点,就是我们渡河的时间,务必要在短时间内消灭掉河对岸德兰士瓦人,我军准备从三个方向进攻,彻底解决掉布尔共和国这个我们国土里的钉子。”默尔克在军部里说道。
赫岑多夫问道:“默尔克将军,为什么要发动夜战呢!你们在兵力和火力上完全处于优势,没有必要在夜间发动反击,这样反而有可能因为夜色的干扰,让你们的操作更容易出现失误。”
“晚上确实不是打仗的好时机,尤其是敌人在河对岸准备充足的情况下,你们要应对各种问题,包括对地形和敌人防御攻势的不了解。”普利特维茨也在一旁强调道。
默尔克解释道:“这一点不用担心,我们早就摸清楚敌人的防御部署,而且布尔人虽然在河对岸构建了防御工事,但是他们的工程完全无法和我们相比,不要看我们的费特河防线坚不可摧,那动用了大量的人力修建的,而这种人力资源是对面布尔人无法实现的。”
布尔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人口稀少,历史上布尔人在这个时间段应该有四十多万,但是经过东非和他们自己的折腾,恐怕全国人口也就接近四十万的水平。
当然,东非修建费特河防线动用了大量的“黑奴”,这一点自然没有必要和德奥两国的军事顾问细说。
默尔克接着说道:“布尔人这三個月以来持续对我军发动进攻,不过依照最近几次布尔人的攻势,他们估计也达到了极限。所以我判断敌我态势早就发生了改变,现在布尔人的士气恐怕已经跌落到了谷底,而且我们这种漫不经心的被动防御模式下,他们的心气也被消耗殆尽。”
目前布尔人的情况确实如默尔克所说非常差,一个是久久无法攻破东非的费特河防线,一个则是底层士兵对战争的厌恶。
布尔共和国这种体量的国家,现在却维持着近五万的兵力,也就是六个人布尔人里就有一个在当兵,小孩和老人在布尔人军队里也随处可见。
如果不是英国人的物资支持,现在布尔人军队恐怕早就崩溃了,即便是这样,现在布尔人的精神状态也十分糟糕。
“在远东帝国两千多年前有一场古老的战争叫做长勺之战,有一个叫曹刿的人说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最终靠着对敌人士气的消弭而取得胜利。”
“我们东非其实也采用了这个方法,消耗了敌人的士气,三个月的进攻而无法取得战果,最近布尔人的进攻都显得软弱无力。”默尔克解释道。
当前,东非作为移民国家,在各个方面都不差,唯独在国民归属感上需要时间培养。
而南非战争就是东非政府看中的一次机会,目前东非各线都处于防御阶段,这种只能被动挨打,而不可能还手的状态,对于东非士兵而言绝对很是不爽。
除了高层军官以外,”挨的打,狠狠的报复回去。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上东非军队士兵的归属感也在极速增加,不管以前大家来自哪里,现在都有一个共同的外部敌人。
经过三个月的磨合,东非军队的团结性空前,而这也是东非政府想要看到的结果,现在就差赢得战争的胜利从而树立国家自豪感和荣誉感。
这也是移民国家的无奈,当然,很准确而言是东非的无奈,像美国估计就不会有这个问题。
同样作为移民国家,美国有种种手段,把底层民众忽悠的找不到北,而东非就没有这样的条件,因为在19世纪的世界形势下,美国的意识形态就是最“先进”的。
而东非作为君主专制国家,缺乏这样的有效手段,同时没有欧洲那样完善的贵族体系。
欧洲的贵族体系,可以说是维系欧洲王权和政治稳定的强大力量,尤其是在地方,贵族在民众里拥有极大的威望。
东非当然也有相对应的政治模式,不过主要是对“黑兴根王室”的歌功颂德,非常类似前世朝鲜。
但是这种情况肯定不能长时间维持,尤其是东非初代“感恩”移民消亡之后,目前东非政府主要还是向着德国政治模式发展。
德国有民族主义大旗可用,东非的民族主义则不是太可靠,而想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培养东非国民的认同感。
而获得认同感的方式之一,就是战争,只要东非在南非战争中获得胜利,那东非就能在短时间内加速民族融合。
美国尚且有百年历史,而且经过了长时间的磨合,这是东非所欠缺的,没有比战争更有效的手段让东非补齐这一点,所以南非战争在恩斯特心里就是东非真正的立国之战。
至于之前的东葡战争,虽然有类似的效果,但是葡萄牙作为落日黄花,给东非国民心里带来的震撼远远比不上战胜英国这个世界第一强国更有效果。
赫岑多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