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领相继投唐。刘德威、贾闰甫、高季辅等将领,要么献上城邑,要么率领部众,先后投奔唐王朝。 山东一带,大量瓦岗军旧部,相继归唐,这对于唐朝稳定崤山以东,打开了一个很好的局面。不过很快,一位重量级别的人物,也来归附唐朝。他的归顺,基本奠定了山东归唐的大致格局。这位重量级别的人物,不是别人,正是瓦岗军中的赫赫有名的一代名将——徐世勣。 徐世勣此人,前文提到过,他是瓦岗军的核心成员,也是瓦岗军元老级别的重要将领。其实,徐世勣并不是李密的嫡系将领,最初是追随翟让一起举兵,长期在翟让麾下效力,属于翟让阵营的重要成员。 大业十三年(617年)二月,李密建号魏公,设置官署。当时,李密为了巩固自己在瓦岗军中的独尊地位,大封文武,徐世勣便在其中之列。李密自称魏公后,徐世勣被任命为右武候大将军,统领本部兵马。 但是,李密始终非常忌惮徐世勣。他认为,徐世勣是一员名将,又是翟让阵营的核心成员,且手握兵权,随时有可能对自己产生威胁。因此,后来李密设计杀死翟让的时候,徐世勣险些丢了性命。幸亏的是,王伯当等众将及时阻止,徐世勣才捡回了一条命。但是,自此以后,徐世勣便与李密产生了嫌隙。 再到后来,徐世勣更是一味抗上,与李密发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徐世勣因此受到打压,被打发到黎阳驻守。李密兵败之时,曾经想过前往黎阳,投奔徐世勣。可是,却遭到了手下谋士的反对。本来,徐世勣就与李密就面和心不和,翟让之死,他更是九死一生。在谋士的劝说,李密便打消了投奔徐世勣的想法。 千万不要小看了徐世勣,此人堪称隋末唐初的一位传奇将才。徐世勣,字懋功,曹州离狐人,隋末时举家迁居于河南滑州。根据相关史籍的记载,年轻时候的徐世勣,表现得与众不同,一看就是个英雄豪杰: 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其父盖皆好惠施,拯济贫乏,不问亲疏。(《旧唐书·李勣传》) 这段记载是说,徐世勣他们家是当地有名的富户,家中蓄养了不少僮仆,囤积了大量粮食。但是,徐世勣却不是那种鼠目寸光的守财奴。他对天下大势看得很透,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烽烟四起。在这样的一个乱世,留着这么多的粮食、钱财,并没有太大的用处。倒不如用这些东西,成就一番大业。 于是,徐世勣与父亲徐盖,经常慷慨解囊,非常乐善好施,救济贫困百姓。因此,徐世勣在乡里乡亲中口碑甚好,积攒了很高的人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口碑、人望,很快,在遍地狼烟的隋末乱世中,徐世勣便拉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人马。然而,有一个地方,却是徐世勣真正施展抱负的摇篮,——瓦岗寨。 大业十二年(616年),翟让在瓦岗寨举兵反隋。那一年,徐世勣十七岁。看到翟让揭竿而起,徐世勣觉得,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到了。随后,徐世勣带着自己的那支武装,参加了翟让的瓦岗军。从此,徐世勣就成为了瓦岗军的一员干将,一代名将崛起于隋末唐初的乱世,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 翟让刚开始举兵的时候,立足未稳;再加上,翟让本身就是一介武夫,毫无远见。所以,起兵之初的瓦岗军,不知何去何从,陷入了一个彷徨、徘徊的尴尬境地。就在瓦岗军前途未卜的关键时刻,徐世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什么重要作用呢?徐世勣向翟让主动献上一计: 今此土地是公及勣乡壤,人多相识,不宜自相侵掠。且宋、郑两郡,地管御河,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就彼邀截,足以自相资助。(《旧唐书·李勣传》) 这条计策,为瓦岗军的发展赢得了“第一桶金”。徐世勣建议翟让,可以在运河两侧扎根,打劫来往米船,以此扩充力量,逐渐坐大。翟让本来脑子就不灵光,一向人云亦云,对徐世勣的建议言听计从。于是,翟让带着部众,埋伏在运河两岸,专门负责打劫来往商船。果然,翟让趁机发了一笔“横财”,获得了大量的粮食,瓦岗军的实力逐渐开始壮大。 随着瓦岗军的崛起,大有燎原之势,在中原地区渐成气候。隋王朝感到如鲠在喉,必须要拔掉这颗钉子。为了消灭瓦岗军,隋朝派出了一员悍将,前去率兵征剿。这位悍将是谁呢?齐郡通守张须陀。 张须陀率领两万隋军,围剿瓦岗军。不得已,翟让只能组织瓦岗军,抵挡张须陀的进攻。当时,李密已经成为了瓦岗军的二号人物。所以,李密全权负责抵挡张须陀,亲自指挥了著名的“大海寺之战”,一举全歼张须陀所部,斩杀隋军悍将张须陀。此战,瓦岗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在瓦岗军进行“大海寺之战”,全歼张须陀的整个过程中,徐世勣是立下了首功的。根据《旧唐书·李勣传》的记载,“勣与频战,竟斩须陀于阵”。按照《旧唐书》的说法,大海寺之战,徐世勣率部一举击破隋军主力,并且亲自将张须陀斩于阵中。因此,这一仗的首功,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