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但凡能成大事者,尽管涉及因素很多,可细细分析起来,大多离不开一个词儿——“知人善用”。
昔贤有云,“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
宁卫民当然没有当皇帝的奢望。
但“知人善用”,在当今的商业社会的企业运作中依然重要,也就是所谓的人力资源利用和管理的问题。
实际上,宁卫民给自己的下属们安排的差事,无不是充分考量他们每个人特殊情况所做出的决定。
像殷悦、罗广亮、小陶和张士慧这最早追随宁卫民的四人,宁卫民为他们指的道儿,统统都是取其“忠”。
那代理洋酒的买卖,宁卫民之所以会交给沙经理,却是取其“灵”。
而安排赵大庆去干广告,则是取其专业经验和出色的执行力。
小顾年轻,有闯劲,也有脑子,接受新事物快,更渴望上进。
宁卫民便安排他去北边跑马圈地,去接手开关厂的上百号人,经营未来二十年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科技市场。
与之相应的,那过去在皮尔卡顿公司负责质检部门,经常和海关以及代工工厂打交道的,见过大风大浪的齐彦军,则因为性子稳重,懂得轻重,被他安排到了京城东南去安营扎寨,着手开发另一个重要的市场项目——旧货市场。
这个市场项目听着好像没什么。
似乎只是买卖些破烂,交易二手货的地方。
以外国人的叫法,那叫跳蚤市场,透着低级和贫穷的意味。
但问题是,宁卫民要做的可不是什么普通的旧货市场,而是正规的古玩艺术品交易市场。
他是看见过未来的人,当然知道几十年后文物和艺术品兴盛时期的景象,也知道潘家园旧货市场的鼎鼎大名。
在他的记忆里,潘家园的旧货市场,那可是拥有五万平米,四千商户,号称全国规模最大,一年交易额能上百亿的民间散货市场了。
其繁荣的时期要比中关村的鼎好、海龙、硅谷这三大市场还要长得多,就是这中关村的黄金三角都关门了,潘家园还在继续经营呢。
从现在开始数,鼎盛时期,至少三十年啊。
尤其是考虑到这个项目的具体投资,只是外围一圈平房,空地上都是铁皮大棚,造价比盖商场要便宜多了。
哪怕进入运营阶段,除了聘请和培训保安,做好安防工作,根本不用再投入什么。
剩下的那就是数钱收租了。
这种市场怎么想都属于一本万利,躺着挣钱的甜买卖呀。
说白了,那可真是低投入,高产出,那就跟在日本经营停车场差不多。
宁卫民怎么也不可能放过这块肥肉啊?
更别说这辈子,他本身也算是个文玩大家了。
既然喜欢古玩,自然就想在这一行业里占据制高点,否则那不是没出息嘛?
而且现在京城的环境,也和头几年大不一样了,是有质量的旧货越来越难收了。
宁卫民与其还让孙五福帮着大海捞针,去碰运气捞京城民间那点剩货。
还不如办这么个市场,把全国各地的文物贩子吸引过来,从此他就在自家院子里淘货,这又有多么省力,多么划算,多么的好呢?
另外,孙五福也就有了更多的地方可以出货清库存了,也免得无价值的旧货越积越多。
如此,宁卫民才不惜动用海外的资金,从东京专门汇了一亿日元回来,启动这个项目。
所投下的本钱可以说是他目前在国内布局所有生意里,最大的一笔了。
何况说来也巧,这个时候干这个生意,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全。
他要是不做这个市场,那真是连老天爷都对不起了。
怎么呢?
敢情旧货市场啊,并不是谁想干就能随便干的。
此前,旧货市场完全就是垄断的行业,除了官办的信托商店可以买卖旧货之外,其他全是违法存在。
可信托商店不卖古玩字画的,老百姓要想买卖此类东西,除了去琉璃厂的文物商店,就没别的合法合规的去处了。
剩下的就只有那些“鬼市”之称的古玩摊。
此阶段的古玩摊有潘家园、白庙、鼓楼、后海、龙潭湖、皇城根、官园等。
唯一算是半官方的市场,也是因为宁卫民的干预,才把天坛坛根儿的鬼市弄到了天坛公园斋宫门前。
可毕竟规模有限,也没有合法的批文,不好大张旗鼓不是?
所以总的来说,老百姓对这些东西的买卖难极了。
琉璃厂压根就是给外国人开办的,天坛斋宫门前的摊子也差不多是相同的路数。
民间爱好这些东西的人,想找个逛的起,也买得起这些东西的地方,几乎没有。
那些古玩摊的小贩经常要和工商部门斗智斗勇,打“游击战”,想办个合法的执照都没地儿办去。
不过,这种状况到了宁卫民有意要办市场的时候,就不一样了。
因为就在几个月前,1987年11月,国家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规定政府职能部门可以出面建立古玩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