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皮尔卡顿公司设计部曾经的负责人,赵大庆离开公司后,与宁卫民合作开办了一家广告公司,可谓相得益彰。
虽然他这人在关系网方面的资源具有严重的缺陷,广告营销方面实在不是他的强项。
像当下最主要的媒体平台电视台,他完全不认识人,压根就说不上话。
哪怕过去跟报纸和杂志打过一些交道,那也是他为了配合公司公关策划部,主要负责技术性工作,为这些媒体提供一些广告宣传内容方面的支持。
可是没关系啊。
他赵大庆缺乏这方面的资源,宁卫民有啊,正好就给他补上了。
别忘了,宁卫民和许多报纸、杂志也保持着不错的合作关系,尤其是皮尔卡顿公司听了他的建议,开始准备打造一本隶属于公司的时尚杂志,这些资源就成了赵大庆的助力和底气,直接提高了他开展业务的起点。
另外,宁卫民跟电视剧制作中心有深度的合作关系,也就算是间接搭上了电视台。
而且宁卫民还不光充当买家,也是卖家。
像这一次回京城过年,宁卫民就带来了松本庆子的最新日剧《黑皮革记事本》。
虽然题材涉及资本主义的特殊娱乐场所,的确有些敏感。
但审批部门看了看内容大致上属于对人性贪欲的批判性质的,念着他在对外文化输出方面的贡献,以及请来邓丽君参加春晚的功劳,还是像《摘金奇缘》一样予以特殊关照,放行了。
不过出于谨慎,审批部门有言在先,也设置了一定的限制条件。
那就是让宁卫民先在地方台播出一次看看社会舆论和观众反应。
播出后,如果民间没有太强烈的意见反弹,才可以在其他电视台播出,否则就得停播。
所以在广告公司开业后,赵大庆最先开始运作的项目就是拿京城电视台播出《黑皮革记事本》的广告时段对外招商。
他按照宁卫民的意思跟京城电视台率先达成了合作。
谈好的具体条件是,为了避免电视台的风险,电视剧可以免费给京城台播出。
但是京城台也给把电视剧播出前的十分钟的广告时段让一半给他们。
说白了,这部戏在大陆内地播放,最后到底能挣多少钱,还是未知数呢。
一是要看宣传和松本庆子对观众的影响力。
二就是看电视剧的质量和观众反馈。
三就是要拼人品,看运气了。
毕竟国内环境不一样,如果只是一次播放的短期效应,当然挣不了几个钱。
只有全盘消除审批部门的顾虑,才能细水长流带来丰厚的长期回报。
不过这也不算什么事,哪怕真的不尽人意,惹出是非也没关系。
毕竟这部电视剧在日本获得了那么高的收视率,东南亚已经许多国家地区的电视台因为久仰大名,主动联系TBS电视台,向雾制片厂求购版权了。
即便是没了大陆市场,雾制片厂也承受得起。
而宁卫民和赵大庆的广告公司更是做的没本儿买卖,属于被追着喂饭吃的角色,完全不需要承担风险。
怎么都是个赚,无非是赚多赚少罢了。
尤其他们还天然背靠一个大客户——皮尔卡顿公司呢,这就让他们更没有了后顾之忧。
实际上都没用宁卫民帮忙,赵大庆自己跑到公关部跟老同事一商量,就先把五十秒的广告以十万的优惠价给卖出去了。
对方决定对赵大庆这个老同事支持一把,顺便也给皮尔卡顿大厦和美尼姆斯餐厅打打广告。
这还不算呢,对方还主动把一部分平面广告的印刷业务,按成本价加了三成的利润,外包给了赵大庆。
说是公司设计部最近太忙,这件事已经拖了很久了,求赵大庆也帮帮他的忙。
好嘛,那都是赵大庆干熟了的活儿,自然轻车熟路,不会出什么问题。
不得不说啊,裙带关系有裙带关系的好处。
相互知根知底,交情早就到位,办事效率绝对高。
当然,话说回来了,赵大庆也不是只有这点价值,并非只能靠着过去在皮尔卡顿的底子,干点吃现成的外包活儿。
他个人在设计制作方面的能力和丰富的经验,可是被宁卫民非常看中的。
所以宁卫民也煞费苦心地给他圈定了业务方面的主要突破方向,那就是户外广告。
八十年代,可谓是京城户外广告发展的高峰时段。
目前除了西单、王府井外,东单、建国门、公主坟、前门、重文门、鼓楼、西四、新街口等繁华路段,都已经拥有了巨幅的户外广告。
这些户外广告牌,大多都是由过去“运动”时期宣传政治口号的广告牌改造的,尤其公主坟一带,那里曾经矗立过很多政治性标语。
截止到1988年,京城市内街道及广场改建和新建的路牌广告已经达一千多块。
路牌广告的面积合计达到两万三千平方米,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此外,京城的户外广告还向纵深发展,京城很快就出现了招牌广告、灯箱广告和旗帜广告。
可以说这个时候的京城,三环以里,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