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一年的培训,宫中的女史终于熬到了结业考试,她们既紧张又兴奋,还有些担忧。 据说这次校书郎只择优录取几人,但如果成绩合格亦可以授官。 武婧儿主持了这场结业考试,考试内容分为策论、帖经、词赋、算术。策论是武媚娘亲自出题,帖经是从历年明经考题库中摘选,词赋是上官婉儿出题,算术是武婧儿出题。 除了上述科目外,还有一场语言附加考试,考试的语种有突厥语、吐蕃语、波斯语、以及粟特语。 太平公主亦在考场中考试。参加考试的女史大部分出自大家,自幼熟读经书,而且擅长持家理财。 太平公主神情严肃地坐在考场中,这一年她收获颇丰,慢慢开始对政治起了兴趣。拿到试卷后,她仔细查看,策论一共有两道题。 第一道是关于如何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第二道是如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太平公主有上官婉儿这位接近中枢的好友,对于朝廷一直关注的问题都有所了解。 腹中有料,下笔如有神。太平公主微微一思索,就开始提笔写起来。她的书法是父母亲自教的,说不定还能凭借书法得到高分呢? 太平公主想得很好,但不知道的是正因为有她参考,武婧儿建议采用誊录和糊名的办法。 相比于太平公主下笔顺畅,有些人则抓耳挠腮,焦急地不断抚摸头发,却不知写什么好,只能将书上涉及到这些的词句包装一下写下来。 有些和太平公主一样有外援的女子,也像太平公主低头一边思索一边写起来。 上午两场,下午两场,次日是语言附加考试。太平公主考完出来后,夕阳西下,柳丝累累串串,青翠欲滴,她心中长长松了一口气。 “公主,圣上请你回公主府呢。”宫女笑吟吟对太平公主说道。 太平公主不可置信指着自己:“阿娘赶我走?” 宫女解释道:“不是哩,圣上和殿下说公主与评卷官不是亲人就是好友。为了公平起见,所以请你回府,待成绩出来后再请你过来呢。” 太平公主听完一顿,脸上露出一言难尽的表情,道:“我又不和他们竞争女史的名额。嘿,算了,走了,我有好久没回公主府了。” 女史的功课十分繁重,太平公主母子都住在宫中,甚少回到公主府。但这期间,武攸暨不间断地进宫来探望她和几个孩子,对几个孩子视如己出。太平公主心有所动,正好趁着这次机会回到府中。 经过培训,不知道有几人能合格?武婧儿将卷子收起,装订起来,吩咐识字的女史将策论、帖经和词赋誊录下来,她则开始批改算术的卷子。 三门试卷誊录完毕后,由武婧儿、上官婉儿和李琦批改。改完,由三人共同推荐最好的十人请武媚娘查看,由她确定最终的名次。 三天后,这次女史选拔的结果出来了,一共有一百二十一参考,选拔校书郎四人,考试合格二十八人(含校书郎四人),以单科优异补录八人,其余诸人被赐金帛归家。 让武媚娘惊讶的是太平公主竟然考了第五名的好成绩,差点就选上了校书郎。 “阿娘选拔校书郎的标准更看重词赋。要看重策论,说不定我就能选上了。”太平公主对自己的成绩十分满意。 不提身份和血脉,她单凭自己的才能就能当官呢。“阿娘,你要给我个什么官当当?” 武媚娘沉思一下,武攸暨她要任用,不想让小夫妻分别,于是道:“朕瞧你算学好,暂去担任地官郎中。” “郎中啊?” 郎中是五品还是六品的小官来着,太平公主本想再讨要更大一点的官职。但她随后想到地官(户部)郎中掌握实权,就罢了心思,说道:“阿娘,我要是做得好,你可要举贤不避亲啊。” 武媚娘摆手道:“去吧。不要总想着得到什么,要想着你付出了什么。” 太平公主闻言,眉头微微一皱,低声念叨:“这话听着……哦,阿娘,我去上任啦。敕令呢?” 上官婉儿取出一封明黄色封皮的敕令递给太平公主,笑道:“恭喜公主通过考核。” “同喜同喜。”太平公主接过敕令,翻开就看,爱不释手。太平公主有敕令,其他人合格者也有敕令。 考中校书郎的人分别为韦桢、阴若薇、杨柔和颜玉容,只有杨柔待字闺中,其他三人均已嫁人。她们被安排在贞观殿的后殿紫玉轩跟着李琦学着草拟奏章。 至于剩余的三十一人,要么被安排到朝中从□□官做起,要么外放到地方。外放的地方一般都在江南、云中、泉州、流求等地方。太平公主能当五六品的郎中,全靠她是圣上的女儿。 三十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