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其中外宾近万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阶层、不同信仰的游客在这里交融。 登长城、吃烤鸭、游故宫、逛潘家园,成为外国游客到我国旅游的重要项目。 这个市场,是全国品类最全的收藏品市场。经营的主要物品有彷古家具,文房四宝、古籍字画、旧书刊、玛瑙玉翠、陶瓷、中外钱币、竹木骨凋、皮影脸谱、佛教信物、民族服装服饰、历史遗物等。 潘家园买卖旧货的“传统”可以追朔到清朝末期,那时有很多没落贵族拿了家中的古玩来此站街变卖。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一个市场在潘家园自发形成,一些当地居民在路边上摆摊,把家里的瓷器、旧家具等东西拿出来卖。后来,外地的商贩也慕名而来。 1992年以后,这里逐渐形成一个旧货市场,短短几年时间便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吸引着大批淘宝者和游客。 王林他们来的时候,正好是周末,路边的摊贩达到了上千,当地开始介入管理,不久实现了退街进场,并定名“潘家园旧货市场”。 听着云若柔如数家珍一般的介绍,王林对这个古玩市场有了直观的认识。 云溪风笑道:“清晨四五点钟,商人们就赶集似地排起了长队来抢坐,特别在冬天,天未见亮,园子门口的三轮车已经摞起了双层。” 王林笑道:“老爷子,我们都是门外汉,是过来逛逛的,能不能淘到宝贝,就要靠你的好眼力了。” 云溪风道:“这个捡漏嘛,我们只能靠天意!也就是看运气。有人天天这边逛荡,也未必能捡到一个漏,有人打千里之外赶过来,一眼就捡中了漏。” 云若柔道:“我相信,王林就是这样的贵人!” 王林哈哈笑道:“果真如此,那我就要多谢云小姐了!” 现场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汇成一道道洪流。 卖水的、卖吃的、兜售布袋子的、出租小推车的、蹬三轮的、开出租的、跑堂的、传话的、翻译的、砍价的,林林总总。 王林发现,这边的旧书商特别多。 许多顾客在这里买书,不论作家,不管出版社,只数麻袋,称重量;不少小贩在这里出书,不问价格,不看新旧,只装三轮车。 这里,有久居高堂的坐商,有临时租赁的短商;有固定场地的交易商,也有走街串巷的游击商。这里,有步履蹒跚的老者,也有呀呀学语的幼童;有大腹便便的膀爷,也有身材窈窕的淑女;有腰缠万贯的黄金万两,也有入不敷出的钢镚乱响。这里,有大部头,也有小人书;有阳春白雪般经典,也有下里巴人的庸俗;有千本凑不齐一套的不易,也有独生子女的一册难求;有新崭崭的上品,也有皱巴巴的古董;有稀奇古怪看不懂的外国文字,也有横竖繁简交错的汉语字体;有以照片作书签的闺中密友,也有不成体统的残羹冷炙;有大名鼎鼎原着者的墨宝,也有无名小辈穷极无聊的涂鸦;有送人留念的雅,也有当垫脚砖头的粗;有一目中的的喜,也有木已成舟的憾。 王林很快就被这个独特的旧货市场所吸引。 他淘到了一大堆书,只用了十五块钱就买了下来,平时连其中的一本都买不到。 云若柔抿嘴笑道:“王总,你买这么我的旧书做什么用?这种书算不上古董,不值钱的。” 王林道:“我知道,但我有个毛病,就是喜欢买书,看到好书就想买。” 云若柔道:“买这么多的书,你都看得完吗?” 王林道:“看不完没事啊,留着慢慢看。书可以不看,但不能不买!” 云若柔扑哧笑道:“听王总说话,真的是太有意思了。” 王林哈哈一笑,把书交给忠叔,让他拿到车上去。 云若柔指着一家地摊道:“王总,那边看看,有好东西。” 这片摊位,都是些穿着民族服饰的商人在售卖。 他们操着口音浓重的普通话,向客人介绍苗家绣品、唐卡、和田玉石等物件。 云若柔拉着王林,在一家摊位前蹲了下来。 “王总,我让你捡个漏!”云若柔附耳过来,在王林耳边轻轻言语。 王林耳朵一痒,转过头来,没想到动作幅度大了一些,波的亲了她一口。 云若柔捧着脸,羞涩的笑道:“王总,我帮你个小忙而已,你用不着以身相许这么严重吧?” “……”